- A+
所属分类:财务与会计题库
【◆参考答案◆】:"五蕴"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总的概括。"蕴"指同类事物和元素的集合体。"色"指有形状、有颜色、占据一定空间的物质实体,是物质世界的总称,在人则指肉体;"受蕴"指人的感觉功能;"想蕴"指产生表象,认识事物的功能,分为直觉型和思维型两种;"行蕴"指除受想以外的一切感情和心理意识活动,俱舍论中分为49种;"识蕴"指五官之识和心识。受、想、行是从功能作用上分的,识是从性质上分的。"色"指物质存在,"识"指精神存在。"六识"是佛家统一的说法。"八识"、"九识"是唯识派的说法,中观派不承认"八识"、"九识"之说。
(2)【◆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十法界
【◆参考答案◆】:佛陀,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
(3)【◆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二种施
【◆参考答案◆】:财施和法施。财施是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法施是以自己所闻知的佛法,去向人演说。
(4)【◆题库问题◆】:[问答题] 现在许多人认为因果不存在,理由就是:有些坏人造恶业,但他们的生活却越来越好;有些好人造善业,但工作家庭等越来越糟糕。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参考答案◆】:这种观点不正确。知道了顺现受业、顺后受业的道理后,自然就能明白:有些坏人生活越来越好,这是他们以前的善业现在成熟了,而即生的恶业尚未成熟;而有些好人工作家庭等越来越糟糕,则是因为他们以前的恶业现在成熟了,而即生的善业尚未成熟。正如龙猛菩萨所说,所谓的业力,并不是像用刀子砍身体即刻就出血那样立即感受果报,但是在因缘聚合时,往昔所造的罪业之果必定会丝毫不爽地现前。所以因果绝对是公平的。
(5)【◆题库问题◆】:[问答题] “亲人死后一定要大声地哭,以此才能表现你对他的依依不舍,不哭的话,太没有人情味了”,这种说法正确吗?你今后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
【◆参考答案◆】:不正确。人死以后,家人最好不要哭,这样对死者的境界不利,本来他马上就要往生了,家人一哭,他很容易起分别念,随着哭声就下来了。所以人死后,应该为他念经、放生、回向,如果有上师为他安住在大圆满的境界中,这样对亡人有不可估量的利益。
(6)【◆题库问题◆】:[问答题] 看到可怜的众生心生不忍,这是菩提心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这不能称为菩提心,因为没有发过心的世间善人或外道慈善人士,他们的相续中也有,这只能算是一种怜悯心,怜悯心的对境只是个别众生,而菩提心则是缘天边无际的一切有情。
(7)【◆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切智者
【◆参考答案◆】:与一切智人同义。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佛教思想如何与家庭和社会生活相结合?
【◆参考答案◆】:佛教是适应救度一切人的智慧方便大法。把它理解为某一种或某几种陈旧的教条模式都是错误的。佛教是一种催人积极向上,追求完满的思想和人格品德的精神动力,是驱散心智愚昧,点燃智慧明灯的火炬。皈依佛教,就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完满的精神境界,学习佛陀自省自悟,自我净化,自我完善,智慧洞察万物,慈悲方便利众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学习如来的出泥不染,宽厚仁慈,诚实,光明磊落,无私无我,无贪无嗔,平易近人,心胸广如虚空的人格品德;学佛就是学佛做人,学习佛、菩萨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阅读佛经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经中指示的方法积德行善,学一点,做一点,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学佛中学习佛的慈悲心是最主要的。佛祖曾在《般若经》中说:"手中掌握一法,就等于掌握一切法。这一法是什么呢?是大悲心啊。"人只要有大慈大悲心,就是肉身菩萨——这是佛说的。人如果有这样一颗慈悲心,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慈悲待人,智慧做事",这是佛教的原则。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坚持佛教的平等慈悲、戒恶行善的原则,就是佛教思想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方法。在家的人修佛应以修慈悲心、修善德为主,至于念佛、坐禅,不需要仿照什么模式,完全可以按照本人的实际情况决定,贯彻佛教的方便原则,可以不拘泥于任何形式,家中设不设佛堂,拜不拜佛都属于外表形式问题,不必一律强求。最主要的是要心中有佛,心中有法,以佛为榜样,以法为准则。
(9)【◆题库问题◆】:[问答题] 如果真心真意随喜别人的善举,是否能得到同等的功德?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一定。如果随喜的对境不同,获得的功德也有大小之别。对上等者——佛和菩萨的善根进行随喜,只能获得一部分功德,而不是全部;对中等者诚心随喜,可以获得同等的功德;对下等者随喜,能获得超越他的功德。因此,真心随喜他人的善举,所获的功德也不能一概而论。
(10)【◆题库问题◆】:[单选] 五戒不包括()
A.不饮酒
B.不杀生
C.不旅行。
A.不饮酒
B.不杀生
C.不旅行。
【◆参考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