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名挟佃

  • A+
(1)【◆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诡名挟佃

【◆参考答案◆】:
在宋代,由于赋役的苛重和不均,"伪为券售田于形势之家,假佃户之名,以避徭役",即诡名挟佃。

(2)【◆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哪位人物被称为中国现代史学界的领军人物:()
A.郭沫若
B.傅斯年
C.王明珂
D.夏鼐

【◆参考答案◆】:B

(3)【◆题库问题◆】:[问答题] 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结束的?

【◆参考答案◆】:曹操为吞并江南而与刘备、孙权进行一场决定“天下三分”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结果孙刘联合,大败曹军。战后,曹操自知无力吞并长江流域,退回北方。经过几年进攻,曹操统一北方,于220年曹丕称帝建“曹魏”。刘备则占据了益州、汉中等地于221年称帝,建立“蜀汉”。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巩固了他对江南的统治。为夺得荆州,吴蜀发生“夷陵之战”,这次战役后,蜀吴处于均衡状态,但都弱于曹魏。为了共抗曹军,两国重新遣使通好,恢复联盟关系。229年,孙权称帝,建“孙吴”。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在三国中,蜀是最弱的一国。为了生存,诸葛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他平定南中后,又率军进驻汉中,234年他进驻五丈原,病死军中,蜀军退。后蜀以姜维任统帅,屡次伐魏,都无进展。263年,魏派钟会、邓艾伐蜀,刘禅投降,蜀亡。曹魏后期,先后由司马懿、司马师司马炎掌握大权,265年,司马炎废魏自立,建立西晋,魏亡。晋代魏之后,即在蜀地江岸大造战舰,训练水师,为灭吴进行了充分准备。而这时吴帝孙皓奢侈腐朽,政治黑暗,对人民剥削异常残酷。279年,晋调二十万大军伐吴。280年,孙皓被迫投降,吴亡。致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结束。

(4)【◆题库问题◆】:[填空题] 清朝防止宦官干政在体制上的重要措施是撤销宦官十三衙门,设立由王公大臣为总管的内务府管理宫廷事务,由()取代宦官承担宫内多项使役。

【◆参考答案◆】:上三旗包衣(家奴)

(5)【◆题库问题◆】:[问答题] 简评隋唐科举制。

【◆参考答案◆】:
(1)积极意义:
1)科举制制度有利于更多的读书人参与政权,有利于打破魏晋南北朝以来所形成的门阀大族,打破氏族贵族独掌政权的局面,更多的庶族地主开始参与政权,扩大官员的来源与素质,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把人才选拔的权利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度同时也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2)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中国的读书人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分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
(2)消极意义: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科举的考试内容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科举制度是读书人资热心于儒家经典,而不研究自然科学,对自然科学的发展造成恶劣的影响。

(6)【◆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评述靖难之役及其对明代政治的影响。

【◆参考答案◆】:靖难之役是明朝统治集团内部一次争夺帝位的斗争。明太祖不放心功臣大将,又要解决定都南方的同时控御北方、防备蒙古的问题,便继续元代分封宗王出镇的政策,将自己诸皇子分封于各战略要地镇守以"慎固边防,翼卫王室"。洪武末,太子、秦王、晋王相继去世,燕王朱棣很有才干,又长期统兵作战,在诸王中辈分最大、势力最强。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病死,长孙朱允炆继位,为建文帝。建文帝怕尾大不掉,便和大臣商计削藩。1399年(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以诛齐、黄为名,誓师北平,号称"靖难",经过四年"靖难之役",1402年,叛军攻克京师,建文帝失踪。朱棣称帝,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靖难之役改变了明代的政治格局。成组继续执行削藩政策,把北方藩王迁至南方,解决了藩王问题。迁都到自己的起家之地北京,用"天子守边"代替"藩王守边",同时仍保留南京衙署,形成南北两直隶。保存至今的北京皇宫格局、规模开始定形,也使得自此至清中国政治中心始终定在北京。明成祖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发展,内阁制定型。由于是皇室内夺位而登基,明成祖急需在臣民百姓面前树立文治武功之威望,故趁国力强盛,多次大规模出兵蒙古,出使耀兵海外。

(7)【◆题库问题◆】:[单选] 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
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参考答案◆】:D

(8)【◆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简要评述明代君主专制集权体制的特点和影响。

【◆参考答案◆】:明代君主加强专制集权和其自身经历密切相关,措施全面,对思想进行更加严密的控制。洪武时期,朱元璋实行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政策。改行省为布政使司;废中书、罢丞相,使六部地位提高,任命翰林院的殿阁学士为秘书、文学士,互相牵制;加强监察机构;军事上设置卫、所,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配合又互相牵制。行政、监察、军事机构分别独立却又互相牵制。制定《大明律》和《大诰》,通过律令教育和宣传来维持君主的绝对权威。设置锦衣卫和镇抚司,进行特务统治。杀戮功臣,滥施廷杖,将君臣关系主奴化。把尊孔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手段,大型文字狱,八股取士,用科举考试强制知识分子盲从古人,脱离现实,适应高度集权政治的需要。明成祖朱棣在加强君主集权制上又进行了重大改革。朱棣是以藩王起兵夺取政权的,对藩王权势过重的危害最清楚,他继续执行削藩政策,把北方藩王迁至南方,迁都北京,用"天子守边"代替"藩王守边",迁都对防御蒙古、经营东北和维护全国统一都有积极意义。对中央机构作了进一步调整,正式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充当皇帝顾问,秉承皇帝意志办事,并不执政。重用司礼监宦官,宦官与内阁权势相抗衡,重大政务最后取决于皇帝,使皇权进一步巩固。明政府经过这样的改革,一切大权就都集中到皇帝手中,出现了绝对君主独裁的政治体制,对后世影响深远。明代国家机关自废除丞相之后形成的体系性的痼疾是缺乏一个管理庞大官僚系统的行政中枢,这致了国家机关的效率极度依赖于君主本人的勤政和明断,同时是官僚系统内部的相互制约和监督容易变为官场倾轧。内阁处在皇帝和百官之间,职责只是草拟诏制,充备顾问,调护国体,对行政系统没有管理的行为权力。重用司礼监宦官使其掌握了票拟大权,为宦官专权埋下隐患。明代开始将起源于宋元时期的八股文规定成专为应试的文体,它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束缚在程朱理学之中。读书人为猎取功名,埋头于四书、五经,写空洞的八股文,其他一切有用的知识,概不留心。文字狱更是使知识分子噤若寒蝉,这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清代继承了这些思想牵制政策之后,有过之而无不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

(9)【◆题库问题◆】:[单选] 辽朝州县农业人口的主要来源是()
A.少数民族
B.汉民
C.渤海人
D.以上都是

【◆参考答案◆】:B

(10)【◆题库问题◆】:[判断题] 住在云南通海杞麓湖畔的蒙古族,虽南迁已七八百年,其服饰与如今内蒙古族妇女仍然基本相同。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