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财务与会计题库
【◆参考答案◆】:说话、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懂,弘法利生就是为了让大家都能明白,所以越通俗越好。藏文没有古语和现代语的区别,宗喀巴大师写的东西,懂藏文的人看起来就是通俗易懂的普通话。可是,现在的经论翻译工作确实是大问题,一是翻译的东西太少;二是翻译的质量不好。而且,有些译者喜欢舞文弄墨,仍然搞成半文半白的东西。如果翻译出来的东西没人看得懂,那有什么用啊?能让大家看得懂而又翻译得很准确的经典实在是太少了。国外有部分藏传佛教的资料,先是藏文翻译成英文,然后再转译成中文,非常好,很通俗。写书、翻译,首先应该考虑到对象能不能接受,而不是考虑炫耀自己的古文程度。所以,我在藏译汉的时候,就尽量不用过去古文的名相词汇,怕写上以后,又给大家设了一个"路障"。怎样不失原意而又表达恰当呢?这往往需要反复的琢磨。
(2)【◆题库问题◆】:[填空题] 六祖坛经是:()所叙述。
【◆参考答案◆】:惠能大师
(3)【◆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有的法师说:“杀蚊虫不算杀生。”这话符合佛法吗?
【◆参考答案◆】:蚊蝇蛆虫蚂蚁,均属含识类微细生命,既然是含识类,杀害就犯杀生之罪,怎能以其微小而排除在含识之外?佛律杀生之罪分轻重,杀智性高、爱生意识强、死的痛苦重、体格大的有情罪过大;杀智性和爱生意识弱、死的痛苦小、体格小的罪过小。由于人的智性最高,爱生意识强烈,死的恐惧和痛苦深重,体格大,而且人身极难得,所以杀人罪最重,其次是牛马大象和大型的兽类、鱼类,再次是小动物、鸟类、虾类,又次一等是蚊蝇、蛆虫、蚂蚁和微生物类。从人到微细生物,按智性和体格大小,分杀生的罪过轻重。杀牛羊的罪和杀蚊蝇之罪,虽罪有轻重,但积小成大,积少成多。因此,绝不能以罪小而忽略,更不能视为无罪。佛家律制,比丘出门行乞须持锡杖。锡杖的造形象征法理,杖头系十二个铁环,象征十二分教。持锡杖的最主要的作用,是走时响环当当作响,以响声驱散脚下的虫蚁,使其免遭踩踏。春夏秋季,僧房点灯照明,规定要罩纱罩;饮生水,要经纱布过滤。这都是为了防止蚊蝇、蛆虫受害。虽然这些是小事,但从这类小事上充分体现了佛教的平等慈悲性。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有人说,“宗教都是否定人的作用而听从神灵”,这话对吗?
【◆参考答案◆】:佛教的观点与此恰恰相反,认为人是最重要的,因愚昧无知而向下堕落,吃苦受罪,或因智慧发光而向上奋进,解脱自在的全部契机都掌握在人自己手中,因此认为“人身难得”(见《菩提道炬论》和《菩提道次第广论》),称人身为“如意宝”,认为“下堕轮回,上成自在佛身”完全是众生自己选择的道路和自种自收的果实。人心是智慧的发光体,自生真智,消除自己内心的愚暗,便是成佛。因此说智慧就是佛法,佛法就是智慧。佛教中众多的佛,无论形象如何,总的都是佛陀境界特有的智慧和慈悲、能量、作用的人格化,并非抽象的精神实体。《经藏》中说:“自己是自己的救星,除自己别无救星。”所以说,认为“一切宗教都是否定人的作用而听从神灵”是没有根据的。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按照古大德的要求,听法者、传法者分别应具备什么条件?你欠缺什么?今后会怎么做?
【◆参考答案◆】:真正的求法者,应像《中观四百论》所讲的"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一样,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心要正直,不能贪执自方、嗔恨他方,要有公平正直的心态;第二、具足一定的智慧,能分析辨别善说恶说,不被他人所转;第三、对真义有希求之心,对真理有向往之心,若没有这样的意乐,不可能无缘无故去闻受正法。这三条是闻法者的基本素质。除此之外,很多高僧大德又补充了两条:第一、对佛法和上师必须有恭敬;第二、听受佛法时一定要专心致志。闻法者理应具足这些条件,否则,如来的教言虽然很殊胜,可是你的行为不如法,再殊胜的教言也不能接受。对于传法者,同样也有一些要求。古大德云:"离经一字,允为魔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传法者若对佛经望文生义、依文错解,实则冤枉了三世诸佛,因此,传法需要有传承,懂得一些佛经。很多大德对传法者有几点要求:第一、正直无倒,心要公正,不能贪执自宗、嗔恨他宗,以不平等的眼光毁谤别人;第二、说法明了,无论是佛经的内容还是论典的意义,一定要吐字清晰,表达恰当;第三、不错乱法义;第四、不求名闻利养;第五、善解意乐,能够了解闻法者的兴趣。
(6)【◆题库问题◆】:[问答题] 在本节课中,作者教你怎么样思维死亡无常?
【◆参考答案◆】:我们自身已陷入烦恼的网罟中,被贪嗔痴慢嫉及八万四千烦恼控制束缚,由此定会困入生老死病的轮回监狱中,一步步地迈向死神之口。而且死神在不断地夺走我们同类的生命,无有一人能免,只是时间上有先后差别,就像屠宰场里天天有牛被杀,这种情况我们已现量见到,但若仍懈怠懒惰,不知自己的处境,那是非常愚痴的。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佛教中认为“名”、“实”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名和实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名称和事物若有必然的联系,那么:(1)没有名称就该没有事物,没有名称的概念,就该没有事物的概念,但事实恰恰相反,世界上有许多无名之物,幼儿和聋哑人的意识中没有名称的概念,却有事物的概念。(2)一物名称应该只有一种,一物不应有多种名称(含义不同的名)。既然一物可以有多种名称,其物与名称就没有本质的联系。(3)一名应该只代表一种事物,不应该有一名多物的现象,既然一名可指多种事物,其名称就没有确定的内容。例如"张秀兰"这个名字,全国有多少?学术上确定的名称也很难说。名称的随意性很大。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十甘露王
【◆参考答案◆】:阿弥陀佛的别名。
(9)【◆题库问题◆】:[单选] 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是修习()
A.得神通
B.戒定慧
C.死后升天
A.得神通
B.戒定慧
C.死后升天
【◆参考答案◆】:B
(10)【◆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多相容不同门
【◆参考答案◆】:十玄门之一。见十玄门条。